第254章 渡海登陆_靖难攻略
一零小说网 > 靖难攻略 > 第254章 渡海登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54章 渡海登陆

  “殿下,事情顺利!”

  “我知道你不会输!”

  杨展匆忙下了船,同时将此战缴获和过程与朱高煦说了个清楚。

  在说到登州城时,杨展脸上笑意更是藏不住:“登州城有南军水师的八万六千石军粮,还有各地粮商运来的二十二万粮食。”

  “军粮我放在登州城了,粮食我运回了旅顺,都在这里。”

  杨展对朱高煦示意那一船船被运下的普通粮食,朱高煦见状也对孟章等人开口:“孟章,停止军粮运送,把军粮留给留守的弟兄吃。”

  隔着老远,朱高煦对孟章叫嚷一声,孟章也遥遥作揖。

  在二人回应过后,杨展继续说道:“我已经命令崔均和郑峻分别走海路进攻登州以东的沿海州、县、卫、所。”

  “这些地方都有不少储备仓和常平仓,眼下南军水师逃窜,整个山东拉不出两万可战之兵,只要我们的人速度够快,完全可以将登州以西的一州二县三卫六所给拿下。”

  “以此前末将随杨文都督平倭的记载来看,这些地方起码有不下二十万石储备粮和常平粮,民间商贾拥粮也不少。”

  杨展开口说罢,朱高煦也接上话道:

  “你带第一批人渡海后,立马将这些地方的百姓和粮食一起迁移辽东。”

  “您说什么?”杨展愣了愣,他没想到朱高煦居然还想着往辽东迁移人口。

  虽然他不知道辽东情况如何,但从金州来看,辽东整体显然是粮食吃紧的局面。

  这种局面下,再将这一州二县三卫六所的十几万百姓迁移辽东,这恐怕会让辽东粮食吃紧的情况更加危急,也会极大耽搁来旅顺的海运时间。

  “我有我的安排,这十几万百姓我要安置在长海和庄河这两地设县。”

  朱高煦要用山东人口充实辽东人口,甚至山区之中也不放过。

  孔家子弟虽然没有发展到明末的数万之巨,但在明初依旧有数千人,连带亲属和其它山东士绅富户,最少能迁走十几万人。

  这群人朱高煦现在没有精力迁,但可以用他们对眼下南军的帮助作为借口,等打下京城之后将他们迁移辽东。

  只要将他们迁移到渤海、辽东、大宁等地,并限制他们不得返回关内,随后为他们开启科举这一上升途径,朱高煦相信他们用不了几年就会融入关外,届时成为关外的一份子。

  哪怕他们再不情愿,可日后到了官场上,一旦要提拔官员,那肯定会从关外的自家子弟和关外子弟中选拔,从而提升北方官员的占比。

  朱高煦要用靖难之役下一步棋,下一步朱棣都不敢下的棋。

  他之所以敢下,其依仗就在于渤海四城那已经读了三四年书的学子们。

  对于已经会解方程式、几何的他们来说,在书写文章、治理国家上,他们兴许不如关内的儒生官员们。

  可是在数学上,就一个简单的几何问题,就能击败关内半数的儒生官员们。

  朱高煦现在不需要太多给他出办法,制定国策的人,因为他比谁都清楚大明接下来应该怎么走,才能比历史上走的更远更强盛。

  他需要的,是把基层那群阳奉阴违的胥吏给裁撤罢黜,换上自己在渤海的那三万多学子。

  如此一来,既能将关外的女真人悄无声息的迁移关内,又能利用他们掌握基层税收。

  这群关外女真人纵使日后会腐败,但只要能执行自己制定的政策,把该收的税收收上来,自己就不会太难为他们。

  实在腐败的那群,朱高煦则是会用日后成长起来的北方学子将他们一一裁换。

  如何发展北方、如何发展关外……朱高煦心里有自己的一把秤。

  从提升北方人的官场地位,到政策倾斜,加大北方手工业占比,他自己有一套完整的构思。

  说不好听些,他能利用的资源是明朝十六个皇帝加一起都达不到的。

  就好像西南的金银铜矿,如果不是朱高煦开口告诉朱元璋,它们还得在地下埋个几百年,直到清朝中后期才被全面发现。

  西南如此,东北也是如此,更不要提海外。

  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不是傻子,只要有足够的利益,他们能怂恿皇帝打下整个世界。

  例如明代中后期的士大夫,后世人都说他们软弱,却不知道他们在发现西南的金银矿后,立马就开始硬着头皮和东吁缅甸、杨应龙、奢崇明、沙定洲等人断断续续打了一个世纪。

  只要有利可图,他们就会变得积极且精明。

  要挑准利益,一些东西在某些时候值钱,某些时候就不值钱。

  不过这其中不包括金银铜铁,至少在五百年内不包括。

  因此,朱高煦的学科,算是派上用场了。

  “山东百姓尽管迁移,能迁移多少就多少,这场战事不会持续太久的。”

  朱高煦脑中思绪完全,现实却对杨展给出承诺。

  杨展虽然担心辽东粮食问题,可面对朱高煦的安排,他还是选择了信任。

  不多时,渤海军开始大批登船。

  由于北上船只的数量远超朱高煦他们的预期,因此仅仅第一批人便运送了六千四百之数,还有四千余匹军马。

  他们来回需要三日,按照这个速度,大概能在二十天左右的时间里完成全军登陆。

  不过在完成登陆的中间,朱高煦不可能傻傻的什么都不干,那样只会让李景隆有时间准备对付自己。

  因此,朱高煦也踏上了第一批渡海的队伍。

  十八日午后未时,伴随着第一批渡海船只抵达登州城,朱高煦便迫不及待的吩咐起了随他一起南下的徐晟。

  “让弟兄们吃饱喝足,然后挑三千弟兄和所有军马,我们明日一早出发青州府。”

  “殿下,我们要打青州吗?”徐晟开口询问,朱高煦却摇头道:

  “去了你就知道了,反正我们这一趟不是为了攻城掠地,而是为了更好掩护弟兄们登陆。”

  朱高煦简单交代过后,便自己去登州衙门休息去了。

  在这里,他还见到了投降后被圈禁起来的戚谏。

  “末将登州代指挥使戚谏,参见殿下,殿下千岁……”

  不算宽敞的登州衙门倒座房里,朱高煦见到了一身鸳鸯战袄的戚谏。

  “起来吧。”

  朱高煦坐在了倒座房内唯一的椅子上,然后看着缓缓起身的戚谏,心里有些想笑。

  戚谏,提起这个人,许多人并不熟悉他,可如果提起他的玄孙,那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。

  戚谏的曾祖是跟随老朱从淮西打出来的一个普通兵卒,名为戚祥。

  在大明建国后,戚祥被老朱授予登州卫指挥佥事的正四品官职。

  尽管后世说老朱苛责功臣,但实际上老朱和朱棣这两人对功臣可以说基本做到了与国同休。

  戚继光、俞大猷、孙传庭……

  这群还算出名的人,细数他们的家庭,基本都是从洪武乃至永乐年间传承下来的家族,而能传承下来的原因就在于老朱家十分保值的卫所武官世袭制。

  但凡子孙努努力,都能继承祖先留下的官职,例如戚继光寸功未立就是指挥佥事,俞大猷百户官,孙传庭虽然没有直接继承家中武官,但也是靠着家族积累的资源考取功名。

  戚谏是戚祥的曾孙,也是戚继光的高祖父,对于这样的人,朱高煦不管他的后代能否生出戚继光,至少看在戚继光的面上,以及他自身的能力上,自己不能对他太苛责。

  “这地方太小了,明天开始伱就入主这指挥使衙门吧。”

  朱高煦在戚谏尚未反应过来前笑着开口道:“那个代字,便去了吧。”

  “谢……谢殿下隆恩。”

  戚谏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,似乎还觉得有些不真实。

  在他反应过来后,朱高煦也开口说道:“投降的弟兄,除非特别需要,不然我不会让他们跟随南下,不想让他们面对曾经的同袍而挥舞兵器。”

  “我听朱成功说,你守备能力还算不错,也能指挥一下登莱水师。”

  “虽说登莱水师不算强大,但能在海上指挥上百艘大小船只也是不俗的能力。”

  “你若是愿意,便继续在登州担任指挥使,清君侧结束后,我再让你加入海军之中,统帅一支舰队。”

  朱高煦还是一如既往的说着许多新名词,戚谏听后也一愣:“海军?”

  “是啊。”朱高煦轻笑:“我天朝有渤海、东海、南海、鲸海、大明海,海外有藩属之地,还有小西洋、陌生丁海、大西洋等不同海域……”

  “这些海域,理应都应该各有一支舰队,才能保障我天朝及藩属国安全才是。”

  “你若是愿意,日后我想让你担任鲸海舰队的都指挥使。”

  “水师那名字,若在江河之中使用还算不错,可要来到波澜壮阔的大海之上,必然要以海军此等名字,才能彰显我大国威仪。”

  话说到此,朱高煦也起身道:“你回家给家里报个平安,明日来衙门好好办事吧。”

  朱高煦起身离去,留下戚谏瞧着他的背影,久久没有回过神来。

  直到朱高煦彻底走远,戚谏才抬头看向倒座房的窗外,低声呢喃:“鲸海……”

  《明世宗实录》:“二年二月乙丑,上遣成功破南军水师,拔登州,南军被俘者数万,溺死者无算。”

  《明太宗实录》:“二月春,上惑景隆与大同,景隆知登州城破,大军遂撤,北平围解。”

  《渤海纪事本末》:“二年二月乙丑,上令成功破南军水师,拔登州一县二州三卫,徙登州之民移辽东,设长海、庄河二县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yiling9.com。一零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yiling9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